一、企业层面的常规应对思路
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,企业层面会基于自身利益诉求进行相应调整;
(一)拓宽收入来源,如拓宽渠道、业务转线上、产品方式转换成快销。
(二)通过降低成本等方式提升效益,即能不花的钱不花、能少花的钱少花。
(三)数字化转型,如借鉴GE的经验、强化工业互联网的纽带作用。
(四)提高每一个运营环节的运营效率、缩短每一个环节的运营周期。
例如,通过预付款保理融资(即预付款环节)、应收账款保理融资(即应收款环节)以及未来收益权抵押融资等方面加快资金周转,也即所谓的供应链融资,在供应链各主体之间引入金融机构等资金方,减少资金占用。
再比如,通过科技赋能提升业务运行效率,如在销售端、生产端以及物流领域进行变革,减少不必要的采购、生产、流通、销售等环节的时间成本与运营成本等。
二、寻求政策层面的帮扶
在市场失灵、全方位收缩以及外部冲击持续时间、影响力度与覆盖面超出预期时,政策层面需要主动应对,对企业进行帮扶,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困难,避免企业躺平,进一步恶化形势,提高经济运行成本。
(一)通过减税、免税、缓税、退税等政策叠加发力,为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提供政策托举,缓解市场主体的现金流压力。
(二)加大力度清理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的力度、帮助中小微企业盘活资产,同时在再贷款再贴现、贷款贴息、政府担保、财政补贴等方面持续作为,给市场主体自身经营以及金融体系支持中小微企业形成稳定预期。
(三)市场主体需要明晰自身困难,主动找政府相关部门及金融机构寻求帮助,以政府的力量解决自身困境,特别是在贷款延期还本付息、削减利息费用、降低担保要求、盘活担保物等方面解决存量债务压力,盘活存量资产。同时,通过借助金融机构的力量持续为自身日常运营、固定资产采购、生产运营与投资支出提供资金支出,构筑与金融机构、政府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。